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罗一平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不问”与“追问”

2012-10-23 17:49:26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罗一平
A-A+

  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创作中心举办了一个名为“得失不问”的联展,被邀请参展者是广东省几所重点高校的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和骨干教师,他们是:汪晓署、林钰源、何新闻、孙黎、车建全、刘源。策展主题“得失不问”准确的阐述这些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创作状态与艺术心理。

  “得失不问”是一种超越于物质形态的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把人的审美态度分为“质”、“量”、“关系”、和“模态”四个方面,认为,从“质”的方面上说,审美趣味是仅凭完全地非功利的快或不快来判断审美对象的能力或表象它的方法,这种愉快的对象就是美的;从“量”上说,艺术是无须概念而普遍给人愉快的。也就是说,一件作品美与不美,是要求公认其普遍有效性的;“关系”是说,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当它被感知时并不想到任何目的;“模态”是说,美不是凭概念而被认作必然产生的愉快的对象。

  就康德的“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看,我认为,“质”的理论要点就是本届展览的策展词——“得失不问”。因为这些艺术家的本职工作是教育工作,艺术创作不是他们的日常工作或日常生活,他们的艺术创作是“业余”性的。这种“业余”性使他们在创作时少了许多社会功利性的影响与干扰,因而可以进入一种与现实无任何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的心灵游戏。也就是说,他们在艺术创作时是持一种非功利的态度和非功利的目的,正是这种态度与目的,使他们的艺术创作行为能以“得失不问”。

  汪晓署是广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他既是一位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的优秀的美术教育家,又是著名的画家。他是全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全国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美术教材专家评审委员、全国美学研究会会员;是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水彩画研究会会员、全国连环画研究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获过"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四次入选全国美展,四次入选全国水彩大展;获过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创作二等奖,全国水彩画大展优秀奖,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银奖;中国连环画创作"十佳"奖等。还出版有《绘画语言论》等六部专著,编写美术教材八册,出版个人画册一部,出版连环画二百二十三套,发表美术作品一百余件。如此精力、如此成就,真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汪晓曙创作涉猎广泛,连环画、油画、水彩画和中国画全能,且每一画种都取得了不蜚的成就。汪晓曙的艺术是写实的,色彩响亮、明快,造型优美,人物充满青春的活力。但是,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特点却很难用简单的“写实”二字来加以概括和诠释,他在借助于自然的可视物象来表述的自己的审美意识,表述自己对现实事物的审美判断的同时,在作品中注入了自我鲜明的审美观念,因而在具象的形式下实则蕴含着深层次的抽象性。这正如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所说:“汪晓曙则始终承载着传统在跃马扬鞭,同样也驰骋在前锋地段,显示出他旺盛的生命力。他守候所认定的风格在不停地耕耘,开垦出一片春意盎然的丰收良田。艺术创造关键取决于观念的更新,而不只是形式的变化。从汪晓曙众多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意识与审美在他的作品中清晰可见,而且非常强烈——尽管汪晓曙的艺术在形式上并不前卫。”

  林钰源是华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教授、硕士导师。林钰源认为,在教育领域,不管一个人从事哪个专业、哪个学科的教学,他首先必须是这个领域的专家,然后才是教师。他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受过严格的学院写实训练;研究生师从于著名艺术史论学家陈少丰先生,这使他的视野能跳出单一学科的视域来审视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油画创作。写实风格贯穿于他全部艺术创作的路程,他“尊重现实”,但又以“关切的疏离”来使自己的创作不脱离于现实,却实际疏离其出于“意义”营造的现实姿态。即在放弃明确地表现某种预设“意义”的前提下,却对生活现象的“纵深”空间造型关系表现出持续的关切——“在简单上纵深发展”。他的作品画的全是从古玩市场淘来了古董,有绣花鞋、旧瓷器、旧油灯……等,每个物象都画得极为写实,但背景中那些不知从何处来的光、雾,却使画面的情境朦胧起来,让人读来既觉神秘又感忧伤。明显而重要的是,林钰源赋予其整个绘画形式具有魅力化的特点是“怀旧化”的处理手法——压缩明暗层次、削弱色彩纯度、加强物象体积感塑造与空间关系递进,整体气氛朦胧神秘,呈现出怀旧的情调。这也很符合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简单上纵深发展”的主张。从林钰源的近作中可见,他钟情于学院一体的写实艺术,但没有完全沉迷于学院情节当中,在某种意义上却是游离于学院。他的情感和阅历使其艺术既重视吸取欧洲写实大师的精髓,更倾倒于中国传统写实艺术的魅力,醉心于传统艺术的浑然意趣。在他看来,尽管在今天看来以西方强势文化为代表的国际当代艺术阵营中,写实乃至架上绘画都被视为边缘。但他坚信写实绘画是不会灭亡的,生发于热切的社会现实和感受精神与自然共谋的写实绘画是不会灭亡的。只要写实绘画是发自我们内心的感动,它就永远赋有生命。

  何新闻是华南农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擅长漆画创作。他认为,漆画之美,在于它有独立的审美意识和绘制手段的多样性,故而他的漆画创作,以天时、材美、工巧三要素作为创作的综合条件,融汇了国、油、版、水彩等艺术手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这次展出的几幅作品以富有装饰性的语言和精湛的技艺,以一种精雕细刻的语言表现了少数民族宁静、纯朴的心性以及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人物造型凝重、厚实而不失灵动。

  何新闻的漆画讲究语言的的锤炼,作品中那种单纯而又斑驳层叠的笔触和色块所描绘的人物、服饰及背景,那些简括而沉稳的笔触所营造的画面,构成了一种诗意而恬静的气氛。他清楚地认识到,漆画独特的美学品格来自大漆的特性,漆画的美要建构在以大漆为主要媒材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创作出优秀的漆画作品,必须理解漆的语言,才能作好漆画文章。他的作品,嵌漆璀璨眩目,罩明莹澈神秘,泼漆天然成趣,喷流变幻无穷,富丽典雅。这正得益于他对大漆材料特性的认识和对大漆材料的特性所做的深入研究。何新闻的漆画以一种近乎苦役的劳作以大漆来创造他心灵里的少数民族,这种近乎苦役的劳作并不是为了谋取观者的视觉惊奇和单纯的精确再现,而是在这当中蕴藏着某种观念行为的理性寓意,同时也是他由表象触及本体,由具体物象转向审美核心,走向“无限”并在精神内部找到归宿的途径。

  孙黎是广东教育学院美术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协油画艺委会秘书长,广东美术创作院画家。孙黎不仅对美术教育学有较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在油画、水彩、版画多个画种取得成果,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近几年,他有30余件作品入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及国家级学术机构各艺委会主办的专业学术展览;在全国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作品和论文数十篇(幅),参与组织、策划了《2002广东油画艺术大展》及《第二届广东油画艺术大展》等大型专业学术展览和活动。

  孙黎的油画独具意味,其作品在对传统坚守的同时,又是致力于对各种定式规范的突破和超越,既反映出一种地域文化的重要特色,又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性,触及到当代人现实生活的各个精神层面,捕捉到普遍意义上的时代信息。他最心仪的题材是北方景观和人物风情,对那爽朗的阳光、密匝的红果、低矮的瓦房以及北方农民头上羊肚手巾和布满皱纹眯缝着眼睛的敦厚面容有着深深的眷恋,并以精湛的写实技艺完成对这些事物的描绘,无论逼近的局部之景,还是气势恢弘的阔远之景,都逸散着气定神闲的语言魅力。然而,他的作品并不是以精湛的写实语言谋取观者的视觉认同和单纯的精确再现,在这当中其实蕴藏着某种观念行为的理性寓意,同时也是他由表象触及本体,由具体物象转向审美核心,走向“无限”并在精神内部找到归宿的途径。

  车建全是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他的绘画属于抽象一路,然而,他在抽象中提炼具体,又在具象中表现抽象。他运用抽象性语言,以清灵的笔调表达风景意象,作品中那种悠远的情境、深邃的气象,既延续了传统山水画中的隐逸精神和崇高境界,又大胆地解构抽象绘画中的诸多元素,重建了一个充满浪漫情怀,恍若天界迷色的感性空间。他的山水油画,不注重物象体积的重量感,却注重光影效果,注重意境的营造,注重所绘物象的色彩感与质感。画面抽象与具象,具象与抽象重重叠叠,交织畅游,凸现出一个如梦境般飘逸的“意象派”风景画。车建全大胆地解构抽象绘画中的诸多元素,着意在山与水、风与云中营造新的绘画语言,以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大量借鉴了传统山水画特别是北宋山水画的图式,对意象转换、材质转换和语义转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实验与研究,构建一个具有隐逸精神和崇高境界的诗化空间,为以油画媒介借鉴传统绘画的构想提供了实验性的探索。

  车建全笔下的山水世界有着浓浓的中国画之情结,常常在其油画中描绘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空灵与飘逸。他的作品是一种梦幻的组合,这种梦幻是作者在“遗忘自我”后的升华,它不被现实困扰的纯粹空间,只有心灵的飘荡与色彩的碰撞,只有思绪的飞扬与色彩的起伏,在那些色彩相互渗透的边缘,在那些团团块块的遥远撞击中,你可以参悟到画家那瞬息万变后的渴望与交汇,恒长与无限。更可以听到画家笔下那悠远而激越的梦境,那深邃而博大的气象。

  刘源是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美术系系主任。他的作品给人最深印象的是一种虚拟场景中人的焦虑状态。焦虑是当代社会世纪病,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这种焦虑没有减轻,反而日见递增。人们渴望精神家园的回归,拥有对回归的展望,但找不到内心栖息的彼岸。刘源的作品,既关注语言与形式,又不把语言仅作为表现的手段,而是作为对个人经验的表现和陈述,通过语言构成的方式,表达了个人的精神状况和情感状况。他的作品可以说是自述性的,通过把自己置换成其他人去获得自我审视的现实意境。画中形象,其实也是他的另一面,他的身体感受及其所体验的脆弱的身体在社会空间所受的挤压。当人们受到不知源自何处的社会各种力量莫名袭击时,身体表现出脆弱无助甚至无望的残酷特征。刘源在作品中虽然选取的形象各不相同,但透视出的气质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并以此构成其忧伤内心状态的场域,在绝望中寻找着希望。有人说,“刘源没有摆脱写作上的图解式语法,这使他的画看起来似乎不让人着迷,也使得他的画缺乏一种复杂的文学性叙述、戏剧性暗示和秘密的书写。”其实,这正是他作品“诱人”之所在。他直接描述着一种气氛或者是一种感受,人物形象已经不是特别让他重视的;他仅仅从一种对身体在社会及空间中的境遇感受出发,努力在画面中表现出一些人对当代生活的身体感觉和体验——物质社会似乎随处可见的各种可能性、生存压力,似乎随处可见的机会和资讯对生命个体的突然袭击时的状态。  我曾读到过一首《再续不问》的诗,诗云:“芸哉其民,铄铄哉其言,若使道义中磐,不问得失,不问褒贬。漫漫兮其路,浩浩兮其寰,若使韶光尽惜,不问青涩,不问华年。洋洋乎其水,巍巍乎其山,若使神思交融,不问比邻,不问遥远。”诗写得一般,但诗中“不问褒贬”、“不问青涩”、“不问华年”、“不问比邻”、“不问遥远”等“不问”,就是一种超越现实,不问功利的大自由的境界。

  就教师职务而言,汪晓署、林钰源、何新闻、孙黎、车建全、刘源有共同性,他们都是高校教师。但不尽相同的是,这些艺术家的艺术实践,有着各不相同的传统资源与视觉资源,有些从传统的关系演变而来,有些吸收了现代艺术的观念。本质上最为相同的是,这些艺术家的艺术实践表现出了另一种共同意义:在商业化和娱乐化的今天,他们高扬人文精神,其艺术实践体现出了对庸俗趣味的拒绝,他们“不问”的是艺术之外的功利关系,仍然“追问”的是艺术的本质,并以生命的体验来回答这种追问。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罗一平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