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我看了中国丝网版画20年回顾展,觉得很吃惊。今天下午参加了这个学术研讨,也觉得很吃惊。我想用一句话来表述对中国丝网版画的现状和未来走向的认识:——走出观念状态,走入观念状态。
第一个吃惊是对中国丝网版画所体现出的高度观念形态的吃惊。中国丝网版画创作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这二十多年中,它的发展却非常迅速,在某些方面所达到的成就,比较目前的油画、国画并不逊色。中国丝网版画的发展,体现在它的观念性上,体现在它的表现形式上,体现在它的思考深度上,我认为正是这三者的综合作用,使中国丝网版画走在油画的前面,更走在国画的前面。丝网版画所体现的强势,就是它的观念形态。在十八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叙事的缺席。就是说,丝网版画没有去表现油画、国画常去做的叙事性题材。同时,我也看到了抒情的缺席,这是因为丝网版画不像油画那样是笔触与纸的直接碰撞,是心灵在材料上的一种直接宣泄。所以当人们见到油画笔触的时候,就能感到一种热血的澎湃。它也不像国画,线条和抒情性与我们民族意识是那样的丝丝入扣。丝网版画的情感性是一种转换性呈现,因为它要经过印刷,经过制版等工艺进行转换。它的情感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变得非常的内向,中国丝网版画更像西方的古典哲学,它非常的严谨,又非常的深厚。这是它的优势,但也是它的缺陷。昨天我请了中山大学一位搞中国古文学研究的朋友来看展览,他很喜欢书法,也很喜欢造型艺术。在看展览的过程中,他觉得困惑,既有对丝网材料的困惑,也有对丝网语言的困惑。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优势是丝网版画以哲学形态走在我们国家艺术创作的前列,丝网版画所具有的哲学形态使它走向了一种纯粹。然而正是这种纯粹,使它拉开了与大众甚至与其它学科精英的距离。这种距离的产生,使它在壮大发展的时候同时也缩小了自己。许多丝网版画家都有一个忧虑:在丝网版画二十年来不断向前进步的同时,创作队伍却在萎缩,接受层面在萎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有两个因素:其一,是丝网版画本身材质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它在创作过程中最容易注入它的观念性。这就说到了我的第二个吃惊,即今天下午研讨会的吃惊。丝网版画已经发展二十年了,而且出现了这么好的作品,在许多次全国美展和全国版展上都获过金银奖。但是,在今天我们还在讨论什么是丝网版画的本体语言特征的问题——一个最早就应厘清的问题,而我们二十年后还在讨论。而且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又觉得非常的困惑:我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算是长于梳理得人——在听了大家讲了这么多关于丝网版画的本体语言特征的发言,仍然不知道其语言特征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创作形态走得那么好,而我们的理论形态,甚至我们对一个版种的定义,却仍是如此的模糊。然而,也可能恰恰是这种本体语言的模糊性,是丝网版画走到今天如此辉煌的根源所在。因为它的语言特征没有办法用几句话或一句话来定义。这说明这个版种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一个画种,只要它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就一定没有很深厚的传统在约束它。不像国画,你稍微越出一点点,马上就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国画。也不像油画,稍微越出一点它的分期问题马上就体现出来。只有丝网版画——正如大家所说——除了空气和水,什么都能印。这就是它的开放性,印在任何地方,印上任何东西上,都不会有人说“你的创作出格了,你违背了传统,这不是丝网版画”。丝网版画由于没有传统的束缚,于是丝网版画家就进入了一种游戏状态——恰恰是艺术状态。它能够将艺术家的艺术情趣,在一种自由的、游戏的状态下表现出来。为着表现一个美的理念,就可以调动一切方式,调动一切材料,以图像的形式表达出来,只要艺术家认为可以。这就是观念摆在第一位,这点在所有参展作品中都得到充分地体现。我很早就有在当代所有画种里,丝网版画最长于表现观念的印象。我是画中国画的,但我订了很多年的《中国版画》。在我的国画试验中,模仿借鉴了许多丝网版画的语言和表现方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觉得丝网版画思考了很多当代人和当代的其他画种的艺术家没有思考的东西。当代的版画,特别是丝网版画,能够给其它画种以很大的启发。
我所说的这两个吃惊,集中在一个点上,就是对丝网版画观念形态的现状所带来的正面的和负面影响的吃惊。正面影响,它使丝网版画可以不具一格,广泛地借用其它画种的特点为我所用,从而使丝网版画走向高端。它带来的危机是,正因为它的观念性和语言的纯粹性,以及材料的独特性和模糊性又造成了观众和它在接收层面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是在文化精英的层面上,他们可能会非常喜欢丝网版画。因为在其中他们读到了许多哲学的话语,他们可以调动他们所理解的哲学流派和哲学理论来对丝网版画作品进行阐述,而且往往丝丝入扣。这是因为丝网版画家已经在作品上说出了这些东西,只不过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图像来表述。第二是在大众接受层面上,丝网版画的纯粹性给大众接受带来一个好处:它不像油画,也不像国画,大众对油画和国画都回会有他自己的理解。在中国,自称看得懂油画的人多而又多,自认为会画中国画的人则更多。但是说自己看得懂得丝网的人不多。这是它的缺陷也是它的优势,优势是能够带给人们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让观众在阐释你的作品中产生很多的疑问。比如丝网版画《五牛图》,作者把毕加索的各种牛头和唐代韩晃《五牛图》的身体进行东西文化图像的挪用、错位、嫁接组合,挪用、错位、嫁接这本身就是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当观众在看这幅作品的时候,他在牛身上看到的是中国情调,在牛头上看到的是西方情调;在牛身上看到的是中国的传统,在牛头上看到的却是西方当代文化。这种文化的错位、时空的错位、历史的错位可以使观众产生一种很大的追问心理,同时它很强的形式感也能够打动观众。这是它的长处。然而正是这种长处,也使它对观众造成不可捉摸性、不可解读性。昨天我倍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朋友一起看完展览以后,他得出的印象就是丝网版画家是一个孤独的群体,丝网版画和当代文化形态形成了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使丝网版画似乎是在自言自语。他说丝网版画家是一个孤独的群体我赞成,这从在座各位的身份就可以看出来——越来越集中于高校,越来越集中于专业画家。而不像国画、油画那样的大众性。这说明了丝网版画由于它的观念性,由于它的开放性和它的不确定性,它要求它的创作者一定要有较高的文化,一定要有较强的前沿意识,一定要有较丰厚的其它学科的背景来支撑。所以它只能是由专家学者来玩,才能够把它玩透,才能够把它玩得纯粹,才能够把它玩得有品位、有琢磨,才能够跃上一个高峰。所以才它能够在多种画展上多次获奖,而且是获金奖。这是没有一点悬念的。因为从事丝网版画创作的人,是一群文化精英,他们把自己对生命的感触,对历史的认识,对时代的认识灌注到作品里面。这样的作品怎么能不感动评委?丝网版画的萎缩有我前面讲到的语言纯粹性因素,也有市场的因素,市场的影响因素可能对整个版画界而言的。因为版式画可以复制,它消解了原作性,没有了原作这种唯一性,它的售价必然不高。尽管有些版画家限定印刷,签名出售,但它整个的销售价格仍然不高。在当前的商品社会中,人的生存确实是一个直接的问题。看着其他画种的画家成了有钱人,守住这份孤独不是太容易。能够守住孤独的人,都是理想的寻梦者。作为理想的寻梦者,他的队伍就必然地萎缩。我觉得,是观念造就了丝网版画的辉煌,也是观念造成了丝网版画的萎缩。所以我说,丝网版画要有更好地发展,应当是——走出观念形态,走入观念形态。走出观念形态,是走出精英化的观念模式,过分地追求作品的观念性,过分地注重在作品中赋予深刻的审美思想,或注入对社会的思考,可能会削弱它与大众的一种联系。但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目前架上绘画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总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一个能够在艺术史上书上一笔的艺术家。艺术家一旦给自己赋予了这样一个太过沉重的包袱,一个太过沉重的枷锁,必然会努力地走向精英化,而忽视与大众的一种互动的联系。正是这种精英化观念性,使画家不去思考作品与当代大众文化的需求的关系,不去思考如何融入大众文化的情境。所以在展示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到,仍是精英化的,是一种很经典的博物馆的陈列。这个陈列的情景是预设的,阅读是被动的。作品展出——观众进场——浏览一周,走出展厅,然后专家再有这样一个座谈会,在圈子内说上一些自言自语的东西,观众听不到。作者与观众没有任何的互动。这使我们的版画也使我们的架上绘画走入了一个困境,它把自己的空间缩得非常的小。假如——我说一句外行的话——我们更换一种展示方式,不仅仅在一个平面。比如《五牛图》,我们可以做成一种积木形式或者魔方形式。我们把它的头印在一个面,身子印在另一个面,或者再调动一些综合因素,那么观众在进入展厅,摆弄这些展品的时候,他就重新解读了你的作品,重新创造了你的作品,他也就进入到了作品的情境中,对作品也产生了一种亲近感,有了一种接收的成就感,观众与作者的审美情趣在那一霎间发生了直接的关联。刚才大家都说了,丝网版画的优势是什么都可以印,可以印在一切地方。那么大家为什么只想着它可以印在平面上而不去充分的发挥它的这种优势呢?我觉得,中国的丝网版画要想有更大的发展,除了走出精英化有观念形态之外,更重要地是走入观念形态,这种观念形态是融入大众的观念形态。走出精英的观念状态,就是要想赢得社会的,大众的对你的喜爱,改变展示方式,只是丝网版画走入大众观念形态的一种方式,我们应当充分调动丝网版画的多元性、开放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不拘一格的创造出我们的作品,使丝网版画作品被更大的阶层所接受。刚才大家还提到了一个模仿性的问题,我觉得,艺术作品是不可模仿的,也没有真正能够模仿成功的艺术。在模仿的过程中,作者融入了思想,融入了对这张画的理解,融入了模仿过程中的情感。这就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可能淌过同一条河”。临摹也是如此,复制也是如此,复制的只能是表象。在这里面已经注入了临仿者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解。《五牛图》的作者,不管他是怎样临摹了毕加索的牛头,怎样临摹了唐代韩晃的牛身,嫁接也好,挪用也罢,它呈现的图像就是当代的,就是作者自己的。它有版种的不同,有语言的不同。所以,丝网版画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各种语言都可模拟的优势才形成了其创作形态的多元。当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拟像的社会,正是拟像构成了当代的视觉文化,造成了我们丰富的图像,恰恰我们丝网版画优势之一就是模拟性,它比木版画来得强,比铜版画来得强,比任何其他材料来得强。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就是以丝网印刷的技术把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的照片不停的复制,把它组合在一个画面上。它通过拟像削弱了玛丽莲·梦露的个性,而展示了女性的共性,使玛丽莲·梦露成为一个图像符号,从而把社会个体的个性削弱到了最低而把它的公共性表现到最高。而这是丝网版画最容易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大胆的在创作中运用这种模拟性呢?所以我觉得,丝网版画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多从文化形态上多思考,从融入当代文化语境上多思考。这样,中国丝网版画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走得更辉煌。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