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罗一平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专论:和诣亚洲与中国图像

2012-10-23 16:48:25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罗一平
A-A+

  “第23届亚洲国际美术作品展”的主题为“和谐亚洲”,这一主题涉及亚洲当代艺术情境问题的内外两个方面。对内而言,主要是亚洲各国之间的文化认同问题。“第23届亚洲国际美术作品展”,有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参展,这些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在文化、宗教、传统习俗,还是在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体制上都存在差异性。因而,各国的艺术形态也就必然由其所包含的丰富而复杂的多样性所决定,蕴涵着差异和身份、传统与现代、包容与排斥相关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亚洲各国文化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使“和谐”命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和谐与差异是对应关系结构,在特定的意义结构中,如果没有差异,和谐的价值前提就丧失掉了。只有需要和谐的双方或多方将差异转化为双方与多方都能接受的文化认同,和谐才可能虚幻走向真实。本届国际亚洲美术展和谐主题,包含了诸如亚洲人如何认识自身,如何认识亚洲民族与民族他者之间关系的建构与被再发现,如何认识亚洲当代艺术对民族性与“他者”关系的反映,以及亚洲当代艺术在题材上、表现技巧上、语言风格上如何表现出本国国情形成的价值主张、本体主张、程序主张和规范主张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亚洲各国之间自身十分复杂的、独特的问题情境,也是亚洲国家共同的文化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叩问与解答,使每个亚洲艺术家在语言形式上都嵌下了自己个性化生存经验的烙印。“和谐亚洲”的主题表明,只有尊重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价值和不同的思维方法作为共存的前提条件,才能实现在亚洲多样文化的生存,才能使文明价值得以延伸和发展,才能看到丰富而生动的亚洲整体文化景象。

  对外而言,主要是如何抵抗西方文化 “话语霸权” 的问题,即亚洲当代艺术面对欧美为中心的艺术价值体系,怎样摆脱西方系统的模式而确立一个新的亚洲艺术形象。在这一问题上,已成功举办了22届的“亚洲国际艺术展”做了成功的试验。与西方策展人举着国际化、后殖民主义、地域主义的旗帜,充斥着选择与被选择、观看与被观看的双年展不同,作为亚洲现代艺术一个最高层次的展示、交流、沟通的平台,“亚洲国际艺术展”以一年一度在亚洲各国轮流主办的形式,以民主、自由、和谐交往的艺术气氛和互相观摩的平等关系展示亚洲艺术的当下形态,展示亚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追求的艺术家的实力与才华,同时鲜明地体现出亚洲艺术在当下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多元性和开放性。20多年来,参展国的艺术家们在历届“亚洲国际美术作品展”中,借“非中心”、“身份”、“跨边界”的概念寻找与西方相“对比”、“差异”后的潜在可能性,力图把被动的选择扭转成主动的自决,力求在艺术实践上超越东西方之间的对立概念,尽可能摆脱作为西方想象的“异国情调”,以表明亚洲文化身份的自觉意识。他们的作品,不论是在社会性和政治性上,还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不仅挑战了西方当代艺术,而且也挑战了传统历史,提升了亚洲艺术在国际上的位置和影响。

  作为本届亚洲展的东道国,中国大部分参展艺术家都将艺术创作的目的与意义锁定在社会学和文化学的价值上,他们客观地梳理传统文化的源流,积极地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转化到符合中国文化发展与当代艺术语言的大趋势之中,或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或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或描绘现代人的孤独感和荒诞感,或揭示人的非理性的生存本质与生存状态,或探索搭建都市生活与艺术之间沟通的可能性,或演绎个人、家族的传奇故事,或挖掘人的原始生命的强力,并对绘画的文体形式与表现方式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

  田黎明的艺术表现了人的全部生活经历与文化积淀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凝结与成型,他将生活作为一种气象而不只是一种形象,把人物作为自然与人的关系,力求在自然中追求人格和人格的力量,从而表现出和谐而不是抗争的传统。邓箭今的油画是对人的身体感觉的关注,他以用笔的急促、顿挫,色彩夸张和恣意,人物造型的扭曲关注青春这个永恒的话题,但他的关注是通过身体的情感和欲望的抑制与反抑制来实现的。左正尧的新作是艺术家内心对久违了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悟和表现。这是一种对传统经验的大胆超越,但超越本身的语言形式依然保留着传统文化儒雅的韵味。俸正杰选择用一种艳俗的方式思考信仰和抉择,那些大红大绿的中国女性整体上形成一种快乐、妩媚、肤浅、脆弱的趣味;其浓艳的外表,荒诞滑稽的斜视眼,表现出强烈的拜金主义意识。钟飙的作品创造着这个时代不断变化的新的图象记忆,把偶然性进行再组合,把时间独立成画面,把时空进行切分再重组,从人文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事物之间的聚合。忻海洲总是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和人群在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中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反应,并通过人物主体与环境关系的陌生化处理揭示某种隐藏于人的内在精神层次的深刻变化,作品强化了一种病态、颓废、无聊、敏感、怀疑、矫揉、迷茫的内心分裂症气质。庞茂琨的作品颇具哲学意味,人物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忧愁和哀伤,既是独立存在的客体,又是被画家感知了的、理念化和情绪化了的客体。黄一瀚自觉地把艺术视角放在了都市商业文化、电子网络文化、卡通流行文化与高科技带来的“后人类”文化中,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去体验、去反省、去批判。郭晋的艺术是关于人的纯真的反映与沉思,是愉悦、严肃、反复而又充满渴望的微妙结合,强烈、和谐和亲善充斥于艺术家与画布之间。毛焰的肖像画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思考的一个表达媒介,他追求的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心理层面上的“肖像”,而是揉杂社会、历史、文化等等相关因素的整个社会的“肖像”,他试图描绘的其实是当代社会的精神肖像。杨劲松的作品表现人的紧张而混沌的现实生存痕迹,有令人陌生、疏远的抽象符号,又有让人熟悉、共鸣的感应氛围,既具有当代艺术的偶发效果,也带有明显的学院痕迹。李孝萱以夸张但不流于漫画化的人物造型,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在现代化和都市化背景下当代都市生活的焦虑、压抑和荒诞的精神实质,揭示出焦虑重重的现代都市心态和现代人生的荒诞方面,富有诙谐与荒诞的情调。邱志杰骨子里是一个尼采或者萨特道路上的唯意志论者,生存在危险的智力与文化的风险之中,用难以预测甚至最不定的方式进行创作,叙述方式时而呈现出理性的庄严,时而又充满悬念、中断、无理性、甚至混乱的图景。张正民用人物形象的碎片、时尚的符号、电脑虚拟的影像和闪烁炫目的节奏,去拼凑现实生活的日常图景,暗示和象征当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以此彰显在追求物质文明的背后所掩藏的社会文化问题。林菁菁的装置作品具有一种戏剧性,这种戏剧性不仅体现在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空间组图上,而且体现在作品具体景物的布置安排上。她用费事费力的精心缝纫,煞有介事地向我们展示出一个个看似真实、实则时空错位的人间情景剧。江衡的作品充斥着消费时代和享乐主义的矫饰气氛,对现代广告及月份牌手法的巧妙借鉴,突出了他对中国时尚消费文化的深刻反思。孙晓枫的作品喻指着现代社会中大量沦为消费品的女性,她们有美丽的外貌,但塑料填充的头脑却暴露在空洞的眼神里。她们像一个迷人的悖论和一个无法逃离的甜美的陷阱,最终让你陷落下去。阎秉会的水墨抽象展示了包括精湛表现方法在内的民族文化特质进入当代的可能性以及对生命意义追问的典型东方式的解答。白明热衷于表现抽象意义上象征人类存在的一种境遇与现实情怀,把抽象的境遇溶解于历史的生活场景之中,溶解于具体的个人命运之中,通过对生命细节的把握,找到了一种关于现实情怀的一般性解释,并在其中灌注了令人感动的生气。武艺的作品是记忆与梦想、个人冲动与革命乌托邦式的建构共生的产物,他用极大的幽默感和尖刻的批判来撰写自己的“日记”,语言具有隐喻和寓言的特点。周湧以世俗化、生活化作为切入点,以“去文人趣味”、“反笔墨”的解构性语言讲述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平凡锁事,进而触及芸芸大众所面临的生存状态。孙良的作品重视对现实事物的抽象提炼,华丽飘逸的生命体造型,绚烂神奇的色彩气氛,充满神秘主义的色彩。蒋悦的艺术时而有正剧的自然、质朴,时而有喜剧的“狡黠”和“顽皮”,还不时有时尚剧的噱头,真实得不着边际,虚幻得如在眼前,读来百味具生。李路明的作品探索了观看方式的多种途径。他在解构图像原有含义,生成画面语言自身魅力等方面获得了既不同于传统绘画形式的单一性、又真切反映当代复杂社会与心理空间的多重语义。李津的都市人物休闲、慵懒、散淡、诙谐且富于性意味。栗宪庭说,他笔下人物的神有特别的个人感觉,既是被刻画的人物的,更是李津自己的独有的人文感觉。罗一平游移于传统与现代的边缘地带,笔触大多在现实和历史的缝隙里游移徘徊,其作品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语言与当代网络语言并置,画面同时呈现传统与当代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看方式。

  第23届亚洲国际美术作品展,中国共有近80余位优秀艺术家参展,限于文章篇幅,他们的作品不能一一评述,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叙事明显地和国家叙事纠缠在一起,个人是国家的一个隐喻,个人的神话是国家一个时代的小型记忆。在这些作品的后面,我们还能捕捉到本次策展主题大叙事的力量——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如何在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中实现亚洲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在冲突与融合之间构建和谐的亚洲文明。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罗一平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