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罗一平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第四部分——“入”“出”之间

2011-12-01 17:11:36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从2003 年至2006 年,一直致力于《造化与心源——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图像》、《历史与叙事——中国美术史中的人物图像》、《语言与图式——中国美术史中的花鸟图像》、《破碎的逻格斯——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中的图像》4 本专著的写作,四年间,我对二千余幅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图像用几百万的文字为之做了文化学、形态学、图像学等方面的阐述,阐述它们所包蕴的文化观念、笔墨语言和图式意味。在写作中,我从中发现,中国绘画极为强调对传统的继承性,注重与前辈画家笔墨与图式的渊源关系。历代画家的总是将前人的笔法与图式融会贯通,并以此为基础求一“出”字。通过对传统的重新阐释,使笔墨审美趣味的表达合于时代,从而达到了以仿古求创新的目的。鉴于此,在完成书稿后的2007 年,我迫不及待地画了60 余幅4 尺整纸的立轴山水作品,着眼于 “入”与“出”两方面的探索。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认为这段话很有见地,一个画家如果不“入”于传统,则文脉不接;如果不能“出”乎其外,则只能成为传统的奴隶。我的“入”,一是入于传统,一是入于生活。故而,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元人的笔墨修正宋人的丘壑,讲究平面构成的张力平衡,画上的一坡一树、一丘一岭已不具有现实图像的真正意义,只是“山川映我”的一种心画的符号。

  从“入”字出发,我把传统笔墨语言作为创作的资源,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通往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南朝萧绎《山水松石格》有“信笔妙而墨精”之语,清代石涛亦有“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的论述。历代画家在这条路上各有不同的路数,形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多样面貌。这些传统资源,对今天的画家而言,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因而,这一时期我的山水画创作,力求体现出传统文脉的正典,笔墨语言全用传统,讲究笔笔皆有出处,在如何运用传统笔墨语言表达现代人的心境和审美意识,传达深远的意境和意味作了多方面的尝试。

  从“出”字出发,在构图方面,我将传统上留天、下留地的构图变为实两头(上不留天、下不留地),虚两边(左右留空)的视觉新方式,由此产生了画面空间的挤压感,突出和强调了图像从下到上的纵向延伸,呈现出一种山体向上下无限伸延,山势向两边急剧扩展的视觉张力,力求作品产生自我面貌和现代气息。

  “入”和“出”不仅是体现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还体现在画境的营造上。能“入”者必注重体察生活,如果没有对自然山川有深入的观察,就不能发现事物的美和特征,则见山只见山形,画面就只是物象的堆垒。如此,作品不可能具有画意,更不可能有画境。只有其心灵伴随着对山川“入”的观察、领会,才能有对山川神貌精确、细致传神的描写,笔下的丘壑才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画境。对我而言,画境是通过远望取势而获得的。远望就是要以整体取势造境为根本,入之太深,无非树石,只有出而观之,才能从高低、远近、上下、错落、浓淡、曲折等变化中取其要者,写出山川烟霭变幻,难以名状的画意来。故而,这一时间我的作品,讲究山体的整一性,多以远眺代近观,从大处着手,画面处理景实意虚,使山体像一尊厚重的雕塑,在三维空间在纵深的扩展。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一个亘古而弥新的话题。何为传统?何为当代?其实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因循和渊源,而每个时代,也都有不同的新追求和新时尚。在传统和当代之间,我的探索是——笔墨出于传统,图式呈现当代。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罗一平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